霹雳一号试验受挫周恩来特批三台冷冻机?空对空导弹打一成语 解析

时间:2025-05-23 13:24:34   作者:admin

  上世纪50年代末,中国决定仿制苏联克-5(K-5)空对空导弹,后来命名为为霹雳1号。尽管这种导弹性能不突出,但它却实现了中国空空导弹从0到1的跨越。K-5(克-5/RS-2U)空空导弹是苏联在1950年代研发的一款

  雷达波束制导限制大:飞行员必须一直保持雷达锁定目标,不能随意机动;命中率低:导弹的制导精度有限,难以击中高速机动目标;可靠性差:电子技术尚不成熟,导弹经常出现失控或偏航;操作复杂:飞行员需要手动调整导弹轨迹。

  相比之下,美军在同一时期发展出了更先进的AIM-9“响尾蛇”红外制导导弹,苏联也在从中国获得响尾蛇导弹残骸后,研发出了自己的红外制导空空导弹。

  尽管K-5问题重重,但对中国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掌握空空导弹技术的机会,苏联同意提供全套图纸和生产材料,试验设备,帮助中国建立空空导弹生产体系。

  1958年,一机部正式下达了“霹雳1号”的仿制任务,确定331厂为主要研制厂和设计师单位,朱传千为总设计师;712厂、212厂、123厂、245厂和一机部十八所分别承担自动驾驶仪,无线电控制仪、无线电引信、战斗部等部件的仿制。

  任务下达后,科研人员从拆解导弹开始,对照苏联提供的1207份图纸、技术说明、工艺资料,逐步复现导弹的结构,同时对其540余种基本材料、4305种工艺装备进行复盘设计和优化。

  1960年3月,第一发导弹仿制成功。经过一系列训练发射和准备性试验后,同年8月13日,霹雳1号做了一次对靶机射击试验:第一次双发齐射,结果双发脱靶,随后再次齐射,仍然脱靶。

  在试验失败,亟需解决技术难题的关键时刻,苏联突然撤走了全部专家,并且停止供应一切关于K-5的材料和设备,霹雳1号项目立即陷入停滞。

  面对严峻的形势,331厂暂停了生产,当务之急是找到导弹发射失败的原因。他们从靶场运回三枚导弹,在三机部、国防五院二分院、605所、712厂、212厂的配合下,开始认真查找失利原因,结果发现了多处生产瑕疵,以及雷达设备校准误差大等一系列问题。

  但这时另一个难题出现——导弹的电子元件和制导系统需要在低温环境下测试,苏联此时早已停止供应设备,因此实验无法进行。331厂副厂长罗正坤带人赶赴北京、上海、西北等地寻找材料,后来在周恩来亲自批准下,从外贸库房中调拨了三台大型冷冻机,这才解了燃眉之急。

  1963年11月至12月,霹雳1号在试验场再次进行多种状态下的发射试验,共计发射20发导弹,其中两次成功击落拉-17型靶机。虽然霹雳1号不够先进,但此时已经达到了设计时的各项技术要求。

  K-5,是中国空对空导弹发展的敲门砖。它的价值并不在最终战斗力,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。通过仿制K-5,培养了一批从事导弹设计、制造、测试的技术人员,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体系。1970年左右,霹雳1号正式停产。

  在仿制霹雳1号的过程中,中国技术人员没有全盘照搬,而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改进和优化。比如,中方改进了制导精度、优化了电子系统、调整了冷气结构等分系统;技术员王君侃等人,在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后,还解决了苏联原品也没有解决的冷气部件出口压力不稳和哨声问题。

  这些事实表明,中国科研人员身上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,他们不甘于仿制,只要有机会、有能力,一定会进一步优化设计和生产,这是后来中国霹雳系列导弹迈入世界前列的重要推动力。

免责申明: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合作!